找到相关内容2824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问:面对五欲六尘的干扰和诱惑,应如何下功夫?

    弥陀名号如金刚王宝剑,蒙阿弥陀佛愿力加持,直透红尘诱惑之魔网,到达极乐莲邦。 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35377576.html
  • 问:什么是阿閦佛?

    永不为嗔恚所动,所以又称为不动或无动。 阿閦佛在东方的阿比罗提的七宝树下成佛,佛刹名为“善快(妙喜)”。基于他的愿力,这一佛刹没有三恶道,大地平正,没有山谷瓦砾,柔软而随足的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21778032.html
  • 法鼓山在台北台中高雄举办心安平安三时系念法会

    念佛号以及《佛说阿弥陀经》,希望受灾者通过念佛修持,使内心安定,并且凭借菩萨的愿力,引导亡灵往生西方极乐净土,永离轮回之苦。对于参与法会度人离苦的信众来说,理解自己所听到的经文内容,也有莫大功德。 据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新闻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08/08524388871.html
  •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重印序

    ,工程浩大,费资颇巨,而竟能不日成功,由足见其愿力之不可思议也。   唯愿是书之流通,能使学佛者:由信而解,由解而行,由行而证,本省佛教,因而中兴!庶不付两贤者之辛劳矣。   中华民国四十一年岁次...

    道源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381489775.html
  • 南怀瑾老师谈禅宗与净土---禅海蠡测节选---感悟念佛禅

    苟知见透彻,则佛佛道同,自他不二,必知弥陀愿力,确为佛之无上大悲,甚深微妙之事。释迦教主,赞叹极乐,咐嘱众生,发愿往生。亦犹他方佛土,赞叹释迦。岂悟后见性者,犹有彼此人我分别心之存在乎?李长者云:“十世古今,始终不离于当念。无边刹境,自他不隔于毫端。”弥陀自性,非一非异,为后进众生,开此方便法门,岂止大悲愿力所必具,亦维系慧命之要著也。况一心念佛,遍含百千法门于一乘。无念一心,正是如来所加护。禅宗见性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20334091036.html
  • 具缚凡夫恶业厚重 何以往生净土

    到第六的正心住。如果再加紧用功的话,就能更上一层楼,进入第七的不退住,就是种性位。”这是就自力修行而言,到此为止,还是没有能力往生净土。   所谓他力是说,若是相信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,能够摄取念佛的众生,于是就开始发菩提心,开始修念佛三昧,心里很厌恶三界,很想离开三界,并且身体力行修布施、持戒等的善行福报,还把所有的善行福报,全部都回向愿意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,最后乘佛的愿力及自己的念力,互相...

    天台智者大师

    |净土十疑论|净土|往生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8/22425113691.html
  • 无我与往生

    不生不灭的,故又说有情无情同有圆满种智,这种智在众生又称为佛性,佛性圆满开展即证入圆满法身。   但报身随每人的功德、智慧与愿力而有不同,由五蕴在身口意的修行,所证悟的智慧与累积的功德,这部分称为报身...。   若问四大不投胎,那是否意谓肉身的部份已永灭?当知肉身的生命是应化身,是业报或愿力而有,当行者修到一心不乱,再加上发愿往生,业力则缺少延续杂染心的因缘,那应化身就暂时无缘再投胎,所以往生的关键...

    杨云唐

    往生|无我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1/20521833985.html
  • 无我与往生

    一样。法身又称法性身,谓所有的存在,都同一法性,此法性是不生不灭的,故又说有情无情同有圆满种智,这种智在众生又称为佛性,佛性圆满开展即证入圆满法身。   但报身随每人的功德、智慧与愿力而有不同,由五蕴在...中继续修行,但由于这种的修行是在无染缘的定心中,所以进展缓慢,比起四大身的修行而言,净土一百年等于娑婆一天。   若问四大不投胎,那是否意谓肉身的部份已永灭?当知肉身的生命是应化身,是业报或愿力而有,...

    杨云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32757489.html
  • 《无量寿经》中的“自然”一词要义与“念道自然”

    惊奇地发现其中应用“自然”一词之处甚多。比如,把极乐净土中众生之身体,称为“自然虚无身”,把本愿不思议力的成就,称为“愿力自然”,如此等等,使我大开眼界。特别是在经中题为《寿乐无极》的第三十二章,尽管...涉及一些理论问题,也是值得研究的。净空法师特别提醒我们注意“自然之有”中的“有”字。这“有”与“空”的问题,心性与弥陀愿力、自力与他力的关系,都是佛法中的根本问题,要探求佛法之要旨,即可由此人手洞彻究竟...

    孟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05160876.html
  • 少林功夫源于佛教信仰

    根据佛教典籍及相关史料,从禅法、愿力、持咒等三个方面,来说明历史上少林功夫作为佛教信仰的具体表现。   唐道宣《续高僧传》卷十六“释僧稠”:   初从道房禅师,受行止观。房即跋陀之神足也。既受禅法,...,就是少林寺开山祖师跋陀的禅法。这是基于禅法之上的神迹和超常能力信仰的表现。至唐朝中期,由于《妙法莲花经》的盛行,观音菩萨愿力信仰开始兴起。少林功夫的信仰又出现了新的形态。唐张《朝野佥载》“稠禅师”...

    永信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345480549.html